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科普篇
发布日期:2020-01-31 浏览次数:12951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现已证实为一种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从目前已确诊病例来看,显示无华南市场暴露史病例在增加,并出现了聚集性病例和无武汉旅行史的确诊病例,且在境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来自于武汉的无明确市场暴露史的确诊病例。鉴于对病毒的来源和发病机制等还不明确,为更好地控制此次疫情,减少和降低疾病传播几率,我院进一步加强对病例的早期发现、隔离和治疗,最大可能的减少医院感染发生。同时我院加强对新冠病毒相关知识的科普,使广大市民正确认识此次疫情发展情况,帮助群众在做好防护的同时消除恐慌心理,团结一心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认识新型冠状病毒
(一)新冠病毒定义
此次流行的冠状病毒为一种新发现的冠状病毒,WHO 命名为 2019-nCoV。因为人群缺少对新型病毒株的免疫力,所以人群普遍易感。
(二)冠状病毒病原学特点
冠状病毒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巢病毒目(Nidovirales)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正冠状病毒亚科(Orthocoronavirinae),根据血清型和基因组特点冠状病毒亚科被分为α、β、γ和δ四个属。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有6种,包括α属的 229E和NL63,β属的OC43 和HKU1、中东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MERSr-CoV)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SARSr-CoV)。此次从武汉市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下呼吸道分离出的冠状病毒为一种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 60~140 nm,其基因特征与 SARSr-CoV 和 MERSr-CoV 有明显区别。
我们对于冠状病毒理化特性的认识多来自对SARS-CoV和MERS-CoV的研究。病毒对热敏感,56℃ 30 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三)新型冠状病毒临床症状
1、临床表现
此次新冠肺炎病例感染后常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鼻塞和流涕等少见。约半数患者在1 周后会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2、实验室检查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出现肝酶、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
3、胸部影像学
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四)新型冠状病毒病因
由 2019-nCoV 冠状病毒引起,目前初见病例是由武汉海鲜市场传染而来,最初传染源为野生动物,可能是中华菊头蝠。截至目前,根据《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所述,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冠状病毒主要引起普通感冒和咽喉炎,某些毒株还可引起成人腹泻。病毒经飞沫传播,粪口途径亦可以传播。主要在冬春季流行。病毒的潜伏期平均3~7天。相比SARS,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目前看来,致病性较低,但是不排除病毒变异可能。
新冠肺炎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均可发生,人群普遍易感,与接触病毒的量有一定关系。如果一次接触大量病毒,即使免疫功能正常,也可能患病。对于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例如老年人、孕产妇或存在肝肾功能障碍的人群,病情进展有可能相对较快,严重程度也有可能更高。是否会感染,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并不是抵抗力强的人群就不会感染。能够保护自己和家人不感新型冠状病毒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接触任何感染者。只要接触到患者,就有可能感染,无论是抵抗力强的人,还是抵抗力差的人。儿童接触的机会少,感染的机率低;同样的接触机会,老年人、有慢性病的人以及抵抗力差的人感染几率可能更大。

